近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初步裁定結果,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臨時性反補貼稅為2.90%至4.73%。據了解,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大全新能源等4家國內主要多晶硅制造企業已經聯合十幾家中小多晶硅企業向中國商務部提交“雙反”調查申請。
近一周來,美國針對中國出口的鋼制車輪、鍍鋅鋼絲和光伏產品等六類商品,連續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專家指出,基于美國的“再工業化”和大選年的政治利益考量,短期內貿易保護主義的升溫漸成趨勢。除了繼續表示反對外,我國企業亦要通過“借美制美”“繞道出口”等方式加強應對。
中國的多晶硅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2007年到2008年,多晶硅供不應求,進口價格一度高達500美元/千克。但隨著中國多晶硅產能的釋放,美國等國家的多晶硅企業開始壓低價格,向中國出口大量的多晶硅產品。中國的多晶硅進口量從2009年的2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4.75萬噸,預計2011年將達到6萬噸。
近期,在中國多晶硅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迅速提升,以及全球光伏市場形勢不好的情況下,美國等國家的企業大幅壓低價格向中國出口多晶硅產品。例如,在光伏市場并未好轉的情況下,8月份和9月份中國多晶硅進口量分別為6473噸和6489噸,達到近幾年月度最高水平,嚴重擠占了中國多晶硅企業的市場空間。據報道,已有多家多晶硅企業減產、停產或破產,許多工人下崗。例如,中國某省近20家多晶硅企業中僅有一兩家企業仍在維持生產,其他已全部停產,裁員人數多達2000人。
據有關研究機構提供的資料顯示,美國多晶硅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享受大量的經濟補貼。例如2010年Hemlock和REC等美國多晶硅企業獲得上億美元政府補貼,這些公司享受的補貼電價也低于聯邦平均電價水平。尤其是2011年以來,美國田納西州政府對Hemlock和另外一家企業在該州新建的產能均為2萬噸的多晶硅工廠進行大量補貼。據Hemlock和另外一家企業公布的消息,上述新工廠的產能大部分將售往中國等亞洲地區。
近日,工信部召集數家多晶硅企業代表座談,商談目前的光伏市場形勢以及政策。這背后,是國內多晶硅企業遭遇最強烈的光伏市場洗牌后至今難以恢復元氣,國內各省多晶硅企業均大幅停產減產或者無奈虧損運營,僅一兩家業內巨頭正常開工。
而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進口多晶硅占據國內需求半壁江山,期待征收懲罰性關稅,成為國內多晶硅企業尋找的突破方向。
多晶硅企業停產潮來襲
光伏產業仍在“寒冬”中煎熬。有消息稱,四川是國內多晶硅生產最為集中的區域,在工信部公示首批通過行業準入審查的20家多晶硅企業名單里,四川就占有6家。不過,目前僅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和四川瑞能維持生產,其余都停產。
停產源于歐洲市場需求大幅下降,既有美國實行“雙反”,中國終端市場又未啟動,加之最近幾年多晶硅行業產能擴張,無序競爭的因素,也有這些企業成本掌控能力弱的困境。
對于光伏行業如何突破當前低迷的現狀,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告訴南都記者,他們正在商討對策。
多晶硅進口占據半壁江山
對于多晶硅的產業來說,一邊是價格暴跌;另一邊是進口多晶硅占據國內需求半壁江山。
來自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12月份我國共進口多晶硅64613.86噸,同比上升36%;1-12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額為380049.80萬美元,同比上升42%。
其中,2011年從美國進口的量為17476噸,折合組件產量約2.9GW,高于從德國市場進口量43%.根據EPIA(歐洲太陽能產業協會)測算,2011年美國裝機量為1.6GW,中國公司在其中占比不高。
除美國以外,韓國、德國為我國多晶硅的主要進口國。2011年12月份前三大國進口量占比達到89%.安信證券分析師黃守宏表示,進口集中度的提高印證了市場集中度提高,多晶硅的強國大廠的技術領先,成本掌控能力強。在多晶硅市場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大企業的生存能力強,市場向龍頭企業集中,競爭優勢明顯。
為挽救國內搖搖欲墜的眾多多晶硅企業,目前國內數家多晶硅廠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對美多晶硅企業提起“雙反”訴訟,防止美國多晶硅企業對中國的低價傾銷而傷害到國內產業。